top of page

Why I Love eSports? #BZeSports


終於又開始有動力寫網誌了! 但這次要寫的心得跟玩具無關的東西,是寫一個我最愛的遊戲公司暴雪所舉辦的活動”Why I Love eSports”參加的心得感想跟檢討. 一來是分享我對這個活動參與的心得,一來則是討論這個活動存在的問題跟改進的地方.

故事一開始從我之前的interview開始好了.幾個月之前,有個好朋友私訊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台灣暴雪工作?他在暴雪的朋友剛好要找職缺.當下雖然聽到這個機會很興奮,畢竟我心目中的終極目標就是有朝一日回美國暴雪工作,為我愛的遊戲奉獻一點心力,每天環繞在星海爭霸,爐石傳說,暗黑破壞神的世界裡, 但其實當下自己還是蠻喜歡現在的工作的,工作夥伴都很好,環境,公司未來都很好,而且又是融合我興趣的工作,其實沒什麼理由要換工作. 最後跟朋友討論完,就決定和朋友的朋友見面,當做交朋友談談看暴雪台灣到底都是做什麼有趣的事情,畢竟覺得多了解別的產業,還有了解我愛的公司是一件好事.

在赴約之前,其實我都不知道對方到底是在找哪一個職缺,因為當時我的好朋友也不太清楚他到底需要什麼人才,是見了面,才知道對方是要應徵魔獸世界的社群助理,而跟我談的暴雪朋友,他目前的職位就是社群經理, 是負責暴雪英霸的社群經理.

就如我之前說的,我其實是以一個交朋友的心態去和朋友赴約,沒特別準備什麼,但是去和這位朋友談的當下才發現, 糟糕, 其實對方是蠻認真在跟我interview的,雖然是吃著麻辣鍋,但是問出來的問題根本就是interview中會出現的基本問題(妳為什麼要選暴雪台灣?妳為什麼想要做社群經理?妳覺得暴雪遊戲為什麼好玩?妳有什麼想法可以讓他們的遊戲變得更好?如果妳當社群助理,妳有什麼本事可以讓社群變得更好?妳憑什麼覺得我們要雇用妳?)

其實我對Blizzard除了魔獸世界以外,其他的遊戲真的都算蠻有研究的,不敢說打遊戲很強,但是我還蠻肯定我對遊戲的了解有一定的程度,至少愛的程度非常的夠, 但是偏偏, 這朋友就是要找魔獸世界社群經理,所以他問的問題,全部都是關於魔獸世界,所以那些像是暴雪其他遊戲存在的問題阿,解決辦法阿,marketing阿,我參加Blizzcon多少次阿這類的問題他完全沒興趣,他只需要知道我到底對魔獸世界熟不熟悉,有沒有做過社群的經驗這兩個問題. 雖然我們兩個的對話完全看似很投機,他講的我懂,我講的他也很了解,但是如果認真深入一點的話,其實很容易發現我們兩個的對話根本是不在一個頻道上的.

我其實到現在都不敢問當時邀請我這個局的朋友,當時他有沒有覺得很awkward?因為我當時真的是被問到一片肉都吃不太下了.大家都有interview的經驗,被問的問題有時候很陷阱,因為妳如果照自己的想法回答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別人引誘到妳無法回答的問題. 其實我都知道這是interview的人設計的陷阱,考驗妳的臨場反應跟對應技巧,但是拜託,我們在吃麻辣鍋耶…這樣子問下去,我除了沒辦法認真吃飯以外,我胃酸都快要反噴出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ㄧ個畫面,當時暴雪朋友問了我”妳平常花多少時間打暴雪的遊戲?妳認為妳是哪一種玩家? 我當時知道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陷阱, 妳回答妳是hardcore gamer, 每天花10個小時都不睡覺打電動, 他就會反問妳妳這樣時間全花在電動上沒留多的時間唸書進步,這樣好嗎? 如果妳說妳是一個casual gamer, 他一定會開始質疑妳對暴雪不夠熟悉,研究的時間不夠多.

因為當時我真的是想要去交新朋友的,就覺得跟新朋友講話我就都老實講, 於是我老實跟他說我是一個casual gamer, 但跟同年紀的人來說,我算是打很多了,因為要留時間念點書,寫網誌,還要陪家人陪朋友和其他興趣… 結果, 當時他聽到casual gamer這兩個關鍵字, 臉上露出了質疑的表情,嘴角有些微上揚,一個”哈,我抓到妳的把柄了”的表情,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前面的故事講完了, 我現在要開始這整個故事的主軸了. 在一個半月前,我在巴哈姆特上面看到了一則台灣暴雪的新聞稿, 新聞稿叫做”Why I Love eSports?” 活動連結在這邊.

http://tw.battle.net/heroes/zh/blog/19882382/

活動主要是說,如果妳在社群媒體上(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po一張照片或是一個影片跟電競相關,然後說明為什麼妳愛電競,然後要問一個朋友為什麼也愛電競,外加一個#BZesports 就有機會參加抽獎.頭獎是一張美國機票,旅館,還有暴雪的門票. 當時看到這則新聞,除了很興奮的決定一定要參加然後得頭獎,畢竟自己一生中沒得過什麼獎,終於碰到一個我的強項了,雖然說是抽獎,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影片做很好的話,自己一定也會很有成就感的,另外的想法是, 我想到了我幾個月前那個很awkward的火鍋局,這個暴雪朋友講的話…

一個完整的Interview,一定有面試官問問題,也一定會有候選人提問,我當時就問了他:”所以暴雪英霸的社群經理大概要負責哪些工作?” 其實我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已經知道裡面的所有答案了,畢竟之前在Blizzard母公司Activision做過,很了解社群經理要幹嘛.主要的工作一定就是維持社交媒體,各大論壇玩家的回饋,整理回饋回報給總公司,執行一些社群活動,翻譯一些美國發的新聞等...相信跟暴雪有接觸的人,都知道暴雪的人有一個高傲的氣息,講出來的話都要讓人家折服,要徹底讓人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當然,我這位暴雪朋友也不例外, 把社群的工作講得極為神聖,無可侵犯似的.

所以看到這個活動的當下,一來是希望得獎,二來則是想要好好參與”可能是”這個朋友辦的活動,來了解一下到底台灣暴雪辦的活動會不會成功,是不是可以跟這位暴雪朋友一樣體會到參予這些社群活動後的驕傲.

先講一下我自己做的影片好了.腳本其實一開始就想好了,分成三段,第一段表達我是一個愛電競的人,第二段是為什麼我愛電競,第三個是表達我愛電競愛暴雪的程度. 其實三段裡面只有第二段符合這個活動的資格”為什麼妳愛電競”但是我用了三段,其實很單純只想著要做一個完整的影片,不僅要做出一個讓自己很有成就感的影片,也要讓看的人被感動到,這樣這個影片才算有意義,畢竟這整個”Why I Love Esports”活動,就是一個要推廣電競的活動, 讓被感動的人因為這樣更愛電競. 如果活動的內容完全感動不了人,就算再多的人參加,這也是一個失敗的推廣活動. 所以當下就決定要很認真做這個影片.

第一段是我是個愛電競的人,所以我用了從2010開始參加了無數的電競比賽照片來做開場,照片上的選手都是全世界知名的ㄧ線電競選手,透過合照來表達我從很久以前就對電競有愛,不管活動在哪裡,我都會去參加.

第二段是重點,也是我花最多時間的地方. 一開始戴耳機到進入打電動畫面之前,我用了很多元素先表達了我到底有多愛暴雪這間公司.音樂是用MLG星海爭霸的開頭比賽音樂,用雙銀幕一邊看蟲王Stephano打天梯,一邊打暴雪英霸.桌上的玩具全部都是暴雪出品的玩具,而且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在台灣買得到,連滑鼠墊都是2010年限定品.

第二段後半段是最花時間的,就是爐石從LV15打到LV5,說老實話,我不是一個厲害的爐石玩家,平常也只是在廁所的時候把每日任務解完大概每個月都只打到LV16.因為要表達”為什麼我熱愛電競”我開始上網學套牌,開始每天狂打天梯升級,然後把每一場贏的比賽都用電腦軟體錄下來,每天狂打好不容易才升級到了LV5.其實第二段的梗是,我喜歡電競的原因,是辛苦付出,努力爬天梯,最後成功得到勝利的果實的那種喜悅感,是我喜歡電競的原因.打爐石的人都知道LV5是拿到最多收穫的ㄧ個等級,故選在LV5做一個結尾,然後暴雪英霸Victory, D3掉傳說,就是表達成功收割的喜悅.

第三段其實就是娛樂效果用的,要表達我愛電競愛到無時無刻都在打,最後連去看台灣暴雪舉辦的電競比賽總決賽時都要拿爐石傳說出來打. 然後最後一張Blizzcon照片表示希望這個影片可以帶我去Blizzcon.

影片連結:

我的影片講完了,現在要開始真正討論我們的主題了,這個活動到底成功了嗎?

我很看中這個比賽,所以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跟參與的作品,我每天都在觀察.觀察了一個月,我發現了這個活動奇怪的地方.就是,這個活動根本壓根沒人參加,除了一些知名的電競選手和實況主有被台灣暴雪邀請參加這個活動po了一些影片,剩下幾乎沒人參加. 當時除了覺得自己根本贏定了外,也開始擔心這個活動是不是最後會取消,然後自己辛苦做的影片就白費了.

這個活動獎品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獎品會在9/15號公佈.獎品是

台灣 APAC Championship 現場觀賽資格,含機票與酒店 - 2 名. 所以照理說這個獎品是給不是台灣人的玩家機票還有酒店,邀請他們來台灣看比賽,還有給他們現場參觀資格.

9/15號說會在社群網站公佈得獎名單,我當時等到9/20都不見網站上有關方的人公佈得獎名單.然後我私訊他們粉絲團也沒有人回應.所以當時參加台灣暴雪舉辦的比賽時,我急著跑去問了台灣暴雪的行銷總監,我記得他叫做Amanda,如果記錯了不要怪我. 我問Amanda這個Why I Love eSports的活動到底有沒有要繼續辦?因為自從一開始新聞稿發出那天到現在,完全沒有看到妳們官方的人對這個事情有任何回應,9/15也沒有公佈任何得獎名單,這樣10/15還會公佈第二波得獎名單嗎? 當時Amanda沒有針對9/15做任何回應,他只是說很抱歉他會請相關同事了解,然後他跟我說不用擔心,活動一定會照常舉行.然後我問了她第二個問題,我問他說這個活動是不是岀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我在社群網站都看不到有人在做這個活動?是我搜尋的方法錯了嗎?還有這個活動真的是單純隨機抽獎嗎?還是說評審會看內容? 當時Amanda跟我說,應該沒錯,只要在facebook上面搜尋#BZesports就可以了,喔對了,妳可以用tagboard這個網站試試看,他可以統整所有的post.還有是隨機抽沒錯,但是我們會看內容,如果得獎人的內容不好,我們就不會選他們得獎….

後來,在10/16之前得獎名單公布之前, 我通知了我身邊有跟我一起玩暴雪遊戲的朋友,鼓勵他們參加這個活動,因為在活動截止之前,我還蠻確定參加這個活動的人非常非常的少,總共的獎品有50個小獎,1個大獎. 而參加的人我蠻肯定一定少於51人.所以說這個中獎率應該是100%. 而且每個最後真的要認真參加這個活動的朋友,我都有再三用tagboard確認他們的po文一定可以被找到才放心. 說到這個tagboard,當時我嘗試了非常久,很多次都不成功無法被搜尋到.最後是我無限嘗試後才發現了解決辦法成功把我的影片po上去.最後有一些朋友相信我,跟我堅持下去弄到他們的po文可以在tagboard上顯示出為止,有一些朋友則是懶的改.

10/16當天等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大概在晚上八點的時候朋友告知了我得獎名單.

親臨美國 BlizzCon 2015 ,含機票與酒店 鍾秋傑 (FB: moo***********aft)

BlizzCon 2015 虛擬門票得獎名單 brucecho0425 (instagram: bru******425) Henry Chi (FB: hen******509) 林阿罵 (FB: Hot****AMA) KimBOOM (twitter: Kim*****522) Jack Tung (FB: lil*****ung) Hui (FB: hu**79) 張育家 (FB: 100*********083) 陳彥鴻 (FB: 801************her) 聶寶 (FB: nie***********Bao) veritas_a_l_e_x (instagram: ver*********e_x) Ryo.盛夏微涼 (FB: im**o6)

我得獎了,但是不是頭獎. 而參加的朋友中,只有跟我堅持到最後的Burce有得到獎品. 其實當時蠻開心的,覺得至少有得獎而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 直到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得獎名單… 研究完,我徹底對這個活動感到失望,對我來說,台灣暴雪舉辦的這個Why I Love eSports活動,是徹底失敗了…

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為什麼這個活動是徹底失敗,我用條列的方式來說明.

1我之前提到,這個活動最初說明有51個獎項,最後加上頭獎只給了12個人.剩下的39個獎項是跑哪去了?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就在台灣暴雪的粉絲團發問,當然,不會有官方的人回應我,而且其他粉絲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可能是參加的人真的太少,關注度幾乎是0,連弊案大家都懶得去管了…

2得獎的名單先不討論頭獎, 11個人扣去我跟Bruce, 九個人裡面有兩個人是台灣暴雪自己找的名人(Hui, Ryo.盛夏微涼) 連影片都應該是台灣暴雪幫他們做的. 剩下七個人分別是一個韓國人,兩個實況主,四個普通人… 雖然說沒明講不能頒獎品給台灣暴雪自己做的影片po文得獎,但這樣看起來也太怪了吧?就不是免讓人有一種頒獎給自己人的感覺.

3被我猜中了,我那些朋友po文沒能上tagboard的全部都沒得獎,他們的po文可以很容易在facebook上面搜尋到,我不懂為什麼台灣暴雪做這個活動的人只用tagboard當作基準,沒上tagboard的po文全部都不算po文? 我幫他們檢查了很多次,全部的po文都符合三個基本條件,1回答為什麼愛電競,2#BZesports,3問朋友為什麼愛電競….好歹把剩下的39個獎品上facebook search一下發一發吧?

4好,現在開始討頭獎. 先說明,其實我真的沒有眼紅人家,畢竟這個活動一開始就說了是抽獎,然後Amanda說會看一下po文的內容不適合的會不讓他得獎. 我沒有得獎單純是運氣問題,而且,其實我一開始早在幾個月前就自己定了Blizzcon的門票,飛機票也都買好了,一開始想得獎單純是對暴雪有愛,對這個活動有興趣而參加的,當時如果想真的得獎了,試試看可不可以把票送給我的朋友請他跟我一起去Blizzcon玩,如果台灣暴雪說不行轉讓的話,我自動棄權也行.但是研究了一下頭獎的po文,跟他的背景,我傻眼

(冠軍得主的影片)

分析一:得頭獎的人的工作背景本身就是跟電競相關,有在台灣電競聯盟,樂陞鋼鐵人, 鐵人論壇, 甚至連營運魔獸世界的智凡迪都待過,如果說這個人完全跟台灣暴雪的人不認識我是徹底不相信.我認為,是因為台灣暴雪覺得最後發現這頭獎怎麼樣都不能頒給一個完全陌明的路人無緣無故去美國白吃白喝,如果這個陌生人真的一點都不了解電競怎麼辦?這樣完全沒有經濟效益和市場推廣效果,與其這樣,選一個自己認識的人,而且這個人又跟電競很熟悉,這樣至少還可以有一些宣傳效果.

分析二:我看了頭獎得主的po文, 這雖然有點主觀,畢竟每個人對得獎的態度不同,但是一個總值加起來超過約四萬五(機票兩萬,門票六千,旅館約一萬多)的獎品,竟然只用一個”去加州嘍!!!!!” 幾個字表達興奮的感覺…這未免太淡定了吧? 還是說其實一個四萬五的獎品正常人收到都不太會有反應?只有我一個人會很興奮這樣嗎? 這樣的回應…真的讓人有一個我早就知道會得獎的感覺…

分析三:Amanda說過,會看一下影片內容,如果不適合就不會選. 他的影片雖然沒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但是我認為,如果我是暴雪的員工,我100%不會選這個影片. 原因是,這個影片雖然他穿著暴雪出品的魚人裝講魚人話,但是他拍攝的地點,竟然是暴雪娛樂有限公司的最大競爭對手”Riot Games”舉辦的英雄聯盟直播現場….zzz 雖然影片沒有任何問題,也是跟電競相關,是一個有正當性的作品. 但是暴雪選了他當頭獎, 這不是根本免費幫對手Riot Games做廣告了嗎? 就好像可口可樂廣告裡面,會出現百事可樂這種荒謬的畫面一樣,對一個行銷團隊來說,這完完全全是一個極度致命的決定. 我是一個熱愛暴雪的玩家,當一個這麼忠誠的玩家看到自己喜歡的公司裡面的行銷團隊做出了這麼可笑,可怕跟致命的錯誤時,心裡真的很難過,對台灣暴雪很失望…

跟什麼內定比起來,這個致命點真的是讓我最生氣的地方. 但也許,台灣暴雪可能一點都不在乎,畢竟我提到,這個活動根本就是從頭到尾沒人參加,最後得獎公不公平,最後有沒有人拿到獎,甚至是獎品到底是什麼可能都幾乎沒有任何人關心,所以這個致命的決定,也許因為根本沒人關注而對公司形象的破壞力沒我想像中那麼大.

(一個自己拍出來都覺得自己失智了的影片竟然也可以被台灣暴雪選為冠軍..完全一個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行銷)

最後,我相信整個台灣除了暴雪台灣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我更關注這個活動了,為了我愛的公司好,我要提出幾個這個活動失敗的致命點.給有做網路行銷或者是台灣暴雪的人看,作為警惕.

1行銷沒有持續:除了活動一開始的新聞稿,外加之後幾天邀請名人回應為什麼愛電競外,完全對這個活動0宣傳,沒有持續發布新聞稿,粉絲專頁上也沒有再提起這個活動,連十月初台灣暴雪自己舉辦的大型電競活動中也一字不提這個活動,最誇張的是連10/15截止日當天也完全沒有po文或是消息說明這個活動是明天截止,還有興趣的人趕快參加之類的boost up.

2獎品沒說明清楚: 頭獎是什麼這很清楚, 但是二獎是什麼? 虛擬門票? 因為Blizzcon這個活動我參加好多年了,實體門票跟虛擬門票是什麼我很清楚,但是一般人呢?我敢打包票,所有有打Blizzard遊戲的台灣人,至少95%以上都不知道什麼是虛擬門票?全部的人一定都會覺得,阿看Twitch就好啦,買什麼虛擬門票?為什麼還要花我1200台幣買虛擬門票? 獎品不知道是什麼,自然沒有人想要參加. 另外,有參加過Blizzcon的人都知道,只要買實體票跟虛擬門票的人,都有額外的bonus,像是虛擬寶物啦,可以上網買Blizzcon限定商品啦這些好處,在這個活動內通通沒有講到.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像官方所說的虛擬門票only然後完全沒有其他bonus, 但是這樣講的不清不楚,真的玩全沒有人了解這個活動到底在賣什麼藥.

3這個活動參加可參加的人國籍限定在台灣、香港、澳門、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與越南.然後所有的訊息連得獎名單全部都是用中文公佈.這是期望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與越南的人都看得懂中文的意思嗎? 搞到最後只有一個韓國人參加而且還是用韓文po的.是有沒有認真要讓台港澳以外的人參加?如果有為什麼不把訊息用每種語言傳達清楚?如果沒有,那當初幹嘛要規定這些國籍的條件?直接台港澳不就好了?

故事到這邊講完了,也謝謝跟我一樣愛Blizzard的朋友有耐心把整個故事都看完.如果身邊有認識台灣暴雪的人,希望妳們可以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們看,畢竟我是真心希望我喜歡的公司可以越來越好才這麼認真打這篇文章的. 如果這個case到最後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的話,我想我憤怒的程度應該可以寫出一篇七千字的essay直接到美國暴雪把這個案子直接提交給他們總公司的人…

一開始其實我一直抱怨我的公司把社群做得很差,在粉絲網上每回一個客人就會被罵一次,但現在想想,我的公司真的在社群這塊做的蠻好的,至少我們有聽每一位客人的意見,幾乎所有的訊息都會回應,不管有理還是無理,跟台灣暴雪的社群相較起來,算是有認真對待每一位客人. 會對這個事件這麼在乎,可能也是因為在公司訓練出來的結果吧?. 現在想想 從這個事情上來看,自己好像工作後也蠻有成長的.

End


Featured Review
Tag Cloud
No tags yet.
bottom of page